形态描述
貝壳較前种小,尖塔形,壳貭不甚厚。螺旋約12层,螺层寬度逐漸增加,至第五、六层以后增加略速,壳頂尖,螺旋部高,体螺层不特別膨大,縫合綫不深,但极显明。螺层表面在每一螺层有約4条由粒状突起联接而形成的旋形肋,在成体貝壳基部的二、三螺层多光滑,旋形肋不显,在上部各螺层四个旋形肋中的最末一行,亦郎位于縫合綾稍上方的一行突起稀而大,呈三角形。生长綫明显,很少形成褶襞。貝壳表面青灰色,基部数螺层具有紫色斑紋。基部表面平,是白色略带青色,具有同心环形的肋紋。壳口斜、馬蹄形、外唇薄、內唇基部稍厚,螺軸末端极扭轉形成壳口內面的一个突出的,成沟状的突起,无臍。厴角貭,呈蜗牛状,淡黄色透明、多旋、核位于中央部。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66 66 65 60 60
壳寬(毫米) 70 65 63 57 57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66 66 65 60 60
壳寬(毫米) 70 65 63 57 57
生物学
生态、利用和地理分布 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数米深的范围內,用足吸附在岩石或珊瑚礁上爬行,退潮后在石隙間,石块下隐居,其色泽与岩石或珊瑚礁相似:加以在貝壳上常附着許多其他生物,因此很不易发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这种馬蹄螺是海南島和西沙羣島漁民采捕对象之一。貝壳可做鈕扣及油漆的调合剂,肉可食用,但产量及貭量均不如前种,在三亚俗称白面螺年产干壳約50担。
标本信息